2015/11/17

淺談中醫、漢醫及經方(一)

  醫學的發展,從文字尚未發明之前,即以萌芽,這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。隨著智識的演進和經驗的累積,中醫的體系和治療方式逐漸發展和成熟。

  上古時代的人,衣不蔽體,餐風露宿,為求生存,身體有大量的勞動,所以體態強健,鮮少生病,這時候生病的原因,除了因打獵或械鬥造成外傷,就是情志上的不安和惶恐。這時候的治療之道就偏重於心靈上的慰安,祝由科乃因應而生,祝由就是求神明的力量來幫助己身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常常對此種所謂不科學的方式報以否定的態度,其實這是過度忽略人類心靈層次的力量,也把人體致病的原因,縮限在物質的組成上,殊不知有宗教信仰的人,生命力強紉的程度,往往大於一般人,也因此許多宗教號稱能治病,實際上是給與心靈不安的人,強而有力的精神歸屬,也因此病情獲得改善。

  隨著物質文明的演進,人類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度的提升,對身體勞動的要求巨量的減少,對身體能量的消耗有著極大程度的提升,因此身體的強度遠不如上古時代的人,生病受傷也變的更為容易了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各種治療的理論和疾病便漸次的發展,隨著時間的推移,大量的人體實驗後,留傳下來的治療方式和理論,變成了今日中醫的源頭。

現在我們所稱呼的中醫,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性的語詞,內涵也是籠統、含糊而且分歧。中醫一詞,其實是為了相對於西方醫學所發明,也就是說,和西醫不同的傳統治療方式和理論,往往就被歸成廣義上的中醫,長久以來,廣義上的中醫並沒有硬性的標準和規範,跟現代西醫相比,就顯得相對的落伍和不科學。所以現代中醫一詞,在不同想法的人眼裡,就會有不同的評價,褒貶不一。

在西醫普及之前,以往並無中醫此一稱呼,中醫一詞,其實隱含當時命名者的政治意涵,中者,世界的中心是也,遺憾的是,當時以中為尊,而現在中醫處境堪憂。台灣老一輩的耆老,皆稱之為漢醫,服用的藥方,稱為漢方或是漢藥方,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,也都有漢醫一詞的使用和發展。

為什麼提到漢醫呢?在漢朝的時候,醫聖張仲景將漢朝以前的醫學文獻和治療方式統整,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,將疾病的症狀、診斷、治療和預後合而為一,歷經千年人體實驗而不衰,被後代醫家尊為醫聖,醫學的發展在漢朝可說是達到一個巔峰,對人體有完整的理解;疾病有整體的認知;治療直接而有速效。而所謂的經方,就是以傷寒雜病論及其思想根源為主的醫療思維體系。